规模化经营是近两年农业界的热词,各种补贴政策也都在向规模化倾斜。“农业家内参”的种植业大咖们也有疑问:规模是不是越大越好?多大规模算适度?多大规模收益最好呢?
针对这个问题,近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给出了测算答案:100亩和50亩以上。如果规模过大,导致边际成本上升、收益反而会下降了。
具体内容是:在北方单季地区从事粮食生产,家庭经营的适度规模应在100亩以上;50亩以上则是对应南方两季种植区。
农业部部长是在解读国务院刚发布的“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时给出这一答案的。
适度规模经营被提升到未来五年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指标。包括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在内的多种形式新型经营主体要成为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
五年时间,相比于中国源远流长的农业生产历史只是短暂一瞬。那么这五年时间,规模农业要上到一个什么样的比例才不枉称现代化农业呢?
规划给出的目标是,到2020年,多种形式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占比达到40%,畜禽养殖规模化率、水产健康养殖示范面积比重达到65%。
这个目标应该说并不难实现,因为按现有统计数据,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比重已经超过30%了,距离40%的目标并不算远。
但是这个目标扎扎实实地趟出来的道路对农业产业而言应该说至关重要。它关系到中国农业能否从根本上改变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经营的问题,从而提高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的生产效率,在农业全球化竞争中,尽最快速度加强中国农业竞争力。
而当前的现实是,我国户均耕地面积只有7亩多,仅相当于欧盟的1/40、美国的1/400。
从这个弱势基础上讲,我们的农业规模化、农业现代化还是需要比较大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