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搜索:
认证查询:
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人才招聘 >
打造人工智能时代就业新生态

 杨 硕

  人工智能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重塑全球产业与就业格局。当前,国家与地方层面正积极施策以应对人工智能时代就业冲击。国务院近期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积极发挥人工智能在创造新岗位和赋能传统岗位方面的作用,大力支持开展人工智能技能培训,激发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和再就业活力。作为深植传统制造业并积极布局人工智能产业的沿海开放城市,青岛在面临传统岗位替代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产业升级的重大机遇。

  2025年3月,青岛市人民政府印发《青岛市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若干措施》,出台25条具体举措,明确到2030年,全市每年城镇新增就业规模保持在35万人以上、扶持创业3万人以上,打造全国北方区域性就业聚集地。要打造人工智能时代稳就业的青岛样板,关键在于前瞻布局、直面冲击、以智提质,加快推动就业模式从替代向共生转变。这既是巩固就业基本盘的关键之举,也是青岛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创建高质量发展标杆城市的必然要求。

  直面冲击,正视人工智能替代与就业结构调整

  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5年未来就业报告》预测,到2030年将有22%的就业机会面临变革,技术进步和宏观形势变化将推动创造1.7亿个工作岗位,而被替代的工作岗位数量将达9200万个。这一结构性变革不仅会重塑全球劳动力格局,更将对现有人才结构和就业形态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技术变革对传统岗位产生颠覆性替代效应。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人工智能对具有高重复性、高预测性与高程序化特征的传统就业岗位具有显著的替代效应,尤其是在AI应用已相对成熟的领域。如智能语音对话系统正在替代大量传统人工客服,AI写作工具正逐步取代部分初级文案编辑工作,AI会计系统已能够自动完成发票识别、记账和税务申报等基础核算工作。这种技术变革正在传统制造业中引发连锁反应,倒逼传统产业工人向技术监督、系统维护等复合型岗位转型。在此背景下,通过有效的再培训机制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劳动力技能升级,以缓解人工智能技术替代带来的就业冲击,已成为必然选择。

  其次,市场需求变化可能引发结构性失业风险。人工智能带来的不仅是岗位数量的变化,更是就业结构的深层次变革。市场对高技能人才(如算法工程师、数据科学家、云计算架构师等)和低技能服务人员(如老年护理、快递配送等)的需求持续增长,而大量中等技能岗位(如行政文员、出纳员、生产线操作工等)则面临被挤压和替代的风险。这一变化使得原本以中等技能岗位为主的“橄榄型”就业结构,逐渐转向两头扩张、中间收缩的“哑铃型”结构,就业两极化现象日益明显。此种情形下,若劳动力技能转型无法匹配市场需求变化,结构性失业将成为稳就业的最大威胁。

  再次,要素组织方式重构推动经济形态革新。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数据、技术、资本等关键生产要素正经历深刻重构,驱动经济形态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加速演进。在这一过程中,数据要素的高流动性和技术要素的快速迭代不断突破传统产业边界,催生出以数据驱动和智能决策为核心特征的新型经济形态。同时,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经济业态迅速兴起,其以灵活性高、自主性强的特点,开始部分取代传统组织化劳动形态,并逐渐成为新就业形态扩容提质的增长点。这一变革不仅拓宽了劳动者参与经济活动的渠道,也使得个体的技能与资源能够更有效地转化为实际收益,从而有效释放就业潜力和创造就业机会。

  以智提质,赋能劳动力升级与新岗位创造

  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就业冲击,根本应对之策在于主动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全面提升劳动力素质并积极开拓新的就业空间,以此实现就业质量的整体性跃升。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三个维度协同推进:

  第一,赋能存量劳动力,实施技能升级战略。依托浪潮人工智能研究院及青岛大型工业互联网发展优势,搭建产教融合实训平台,推动关键技术攻关与人才实战化培养深度融合。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鼓励链内企业开展人工智能应用导向的精准培训,如对制造业工人等重点群体开展工业机器人操作、系统运维、自动化编程等实训,推动其由普通操作工升级为数字工匠。同时,强化对转型困难职工的就业帮扶,建立技能培训与再就业对接一体化保障机制,通过稳岗保就业筑牢就业民生底线。

  第二,精准引育人才,夯实高质量就业根基。为强化人工智能领域人才支撑,2024年青岛市已引进并集聚各类人才18.5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占比31.76%,居全省首位,但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占比仍显不足。为此,驻青高校应进一步加强人工智能学科建设,鼓励企业深度参与课程开发与实习实训,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和产教融合基地,共同培养兼具专业知识和人工智能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近年来,青岛出台多项有力政策吸引国际化人才,2024年海外新质人才回流规模同比增长40%。下一步,青岛可探索在国内外创新高地设立AI人才联络站,精准引进人工智能领域顶尖人才及团队,并给予科研经费、安家落户等全方位支持,塑造开放协同、共生共荣的人工智能发展氛围。

  第三,培育新兴动能,拓展新岗位创造空间。在替代部分传统岗位的同时,人工智能也在其产业链上下游持续创造大量新型就业机会。2024年,青岛人工智能相关产业新增岗位超3万个。在基础层,AI芯片研发、算法设计、大模型训练等领域需要大量高端研发人才;在应用层,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家居、智慧海洋等产业迅速扩张,催生AI工程师、数据标注师、算法策略师、智能驾驶测试员等大量新兴岗位。此外,应推动人工智能与青岛优势产业深度融合,不断创造跨领域复合型岗位,如“AI+航运物流”催生智慧物流规划师,“AI+文旅”推动智慧旅游策划师兴起,“AI+医疗”促进AI辅助诊疗医生等新岗位发展,有效弥补因人工智能技术替代造成的就业缺口。

  迈向共生,培育人机协同就业新生态

  面对人工智能技术浪潮,我们不能也不应简单抗拒,关键在于如何科学引导和有效驾驭这一趋势,将其转化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城市能级跃升的新动能。在正视挑战的同时,也应看到青岛在应对人工智能变革中的独特优势:坚实的制造业基础为人工智能应用提供了广阔试验场,丰富的高校院所资源为人才转型与再培训提供了重要支撑,成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企业数智化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作为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和海洋科技名城,青岛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人工智能变革,通过理念重塑、制度创新、素养普及和生态打造,培育具有青岛特色的人工智能时代就业新生态。

  理念重塑。理念重塑是AI时代稳就业的认知基础。人工智能的本质是先进工具,其核心价值在于延伸和增强人的能力,使我们更专注于决策、创新、情感联结等体现人类独特价值的领域。应充分发挥政府、媒体和智库的舆论引导作用,通过“AI+产业”系列论坛、人机协同工作坊等形式,引导公众走出人工智能替代的焦虑误区,转向人机合作、协同增效的积极心态,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营造良好氛围。

  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人工智能时代稳就业的重要保障。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就业形态的深刻变革,须加快设计适应共生时代的政策体系与制度框架。鼓励海尔、海信等龙头企业开展人机协同应用示范,打造以人为中心、AI为辅助的现代化生产模式。积极探索建立人机协作的岗位标准与评价体系,科学界定人机协作的职责边界与工作流程。同时,要加快完善适应新就业形态的社会保障体系,探索覆盖平台用工、自由职业者的参保政策,切实织密社会保障网络。

  生态打造。生态打造是实现人工智能时代稳就业的根本支撑。要立足青岛产业特色和资源禀赋,打造以产兴城、以城育人的就业新生态。一方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全面提升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营造智慧便捷、宜居包容的城市环境,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另一方面,聚焦海洋特色优势,推动人工智能在海洋科研、现代渔业、生态保护等领域的深度应用,打造全国领先的“AI+海洋”就业场景,为全国提供人工智能时代从替代到共生的稳就业样板。

  (作者单位:青岛市社会科学院)

行业

机构

战略

合作


中国人工智能专家信息网 技术支持:众委股份

电话:010-68200063 E-mail:247312644@qq.com

京ICP备2024066933号-3

close X
clos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