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人形机器人行业迎来关键突破期。技术迭代加速、资本密集涌入以及量产能力提升,推动行业进入商业化落地阶段。蚂蚁集团旗下上海蚂蚁灵波科技有限公司开启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研发岗位招聘,正式加入自研行列;上海智元机器人制造工厂预计2025年实现数千台年产量;初创企业灵宝CASBOT完成超亿元天使轮融资,加速推进量产进程。行业头部企业正通过技术突破与场景适配,开启从实验室到工厂、从单一功能到通用智能的跨越。
一、科技巨头加速布局,商业化进程提速
蚂蚁集团下场自研,技术资源整合强化
2024年成立的上海蚂蚁灵波科技有限公司,近期启动具身智能算法工程师等岗位招聘,标志着蚂蚁集团正式切入人形机器人领域。作为互联网巨头,蚂蚁集团在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领域的技术积累,有望为人形机器人的感知交互和决策能力提供支持。这一动作不仅体现科技企业对行业潜力的认可,更凸显技术资源整合对行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智元机器人量产能力突破,供应链成熟助力
上海首座人形机器人量产工厂——智元机器人制造工厂已投产数月,2024年下线1000台人形机器人,预计2025年产能达数千台。其制造部负责人指出,新能源汽车产业积累的精密零部件供应链为人形机器人快速量产提供基础,例如关节驱动、传感器等核心部件的加工技术实现迁移。这一进展表明,产业链协同效应正加速行业规模化进程。
融资热潮持续,初创企业抢占细分赛道
灵宝CASBOT作为新兴玩家,2024年11月发布首款双足人形机器人“CASBOT01”,并于2025年初完成超亿元天使轮融资。该企业聚焦工业制造、应急救援等高价值场景,其五指灵巧手通过仿生设计与多源感知系统,可实现弹钢琴、打螺丝等精细化操作。投资方河南资产基金认为,其技术积累与商业路径清晰,量产交付计划将推动应用落地。
二、技术突破与应用落地并行
感知与操作能力迭代,通用化路径渐显
智元机器人在上海张江搭建的真实场景训练中心,通过100台“机器学徒”采集倒水、铺桌布等日常动作数据,日均完成千余条操作训练。这些数据经云端模型训练后,可泛化为通用能力部署至全系产品。技术团队表示,单次“倒水”动作需近100条高质量数据支撑,凸显数据采集与算法优化对功能实现的关键作用。
场景适配性提升,工业领域成“新手村”
当前,制造业中的重复性任务场景成为人形机器人落地首选。例如物流行业的智能仓储系统已实现货架定位与自动转运,但打包环节需实时调整物品排列组合,传统自动化设备难以胜任。智元机器人研究院指出,人形机器人的柔性化能力与闭环控制技术可填补这一断层,未来将在工业场景中承担复杂决策任务。
市场规模预测乐观,政策与资本双重驱动
中国电子学会预测,2030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8700亿元。摩根士丹利发布的行业图谱显示,中国企业在全球人形机器人价值链中占比超50%,供应链成熟度与政策支持成为核心优势。此外,北京市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的“天工”机器人已在复杂地形运动控制上实现突破,技术国产化进程进一步加速。
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