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这一创新中心已经联合了上下游十几家合作伙伴,产业生态逐步完善。而中心所在的北京经开区,也集聚了各类机器人相关领军企业近140余家,产值规模超百亿元,基本形成了覆盖核心零部件、整机到应用场景的产业链体系。据了解,这一区域内今年起还将重点推动机器人的应用场景示范。
除了各类政策支持外,“耐心资本”也在推动产业发展,北京2023年成立了规模100亿元的机器人产业发展基金,深圳也将设立100亿元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基金,投资一批高成长性企业。
近两年,工信部等部门也先后出台了与人形机器人发展相关的多项政策文件,顶层设计逐步完善。专家建议,业内应更加关注共性技术突破和应用场景的拓展。
全球加速布局 人形机器人成科技投资新风口
当前,人形机器人正在成为全球科技投资的新风口。从国际视角来看,目前这一领域全球产业链的发展呈现出了哪些特点?来看CNBC蒋钰从新加坡发回的报道。
近期,摩根士丹利发布了一份名为《人形机器人100强》的报告,指出,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或成为未来十年科技领域投资的关键趋势之一,并且预计,人形机器人产业全球潜在市场总规模高达60万亿美元。
这份报告系统梳理了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中的100家上市公司。报告特别指出,目前确认涉足人形机器人开发的公司有73%位于亚洲,其中中国占据了56%。摩根士丹利称,他们的研究表明,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进展最为显著。中国本土的初创企业受益于成熟的供应链体系、本地化的应用场景以及强有力的政府支持,这些都推动着行业快速发展。
摩根士丹利将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上的公司大致划分为了三类。第一类是做“大脑”的公司,这是指为机器人提供智能核心的企业,包括一些半导体和AI软件公司;第二类是做“身体”的公司,涉及机器人所需的硬件组件,例如传感器、电池等;第三类则是集成商,这是指能将上述的技术和硬件结合,开发出完整人形机器人产品的企业。
不同地区在这三大类别上的优势也不同,可以看到三大类型中最多的是做“身体类”的公司,其中中国凭借硬件供应链的成熟度占据了较大的份额;其中“大脑类”,北美地区包括美国和加拿大的企业有在芯片、AI算法等方面的优势,占比较高,而集成商从地域上看分布相对分散。
CNBC近期的采访显示,无论是一、二级市场的投资者,还是产业内的相关从业者对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前景都比较乐观。
从行业角度,近来,包括英伟达、Meta等大型科技公司都有进军人形机器人的计划。此外,美国初创企业Apptronik近期宣布完成了3.5亿美元的A轮融资,接受CNBC采访时公司CEO从产业角度分享了未来发展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