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9 月 18 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部长阴和俊释放重磅信号:我国人形机器人整机技术实现突破,多模态感知、大脑 - 小脑模型等关键技术取得进展,正加速在汽车制造、物流搬运、电力巡检等场景落地应用,为未来万亿级产业奠定基础。这一消息犹如科技领域的 “春雷”,预示着中国正以自主创新之力,在全球人形机器人竞争中抢占制高点。
长期以来,人形机器人面临“有手无脑”的困境——机械结构易模仿,但自主决策能力始终是短板。如今,我国科研团队通过多模态感知技术实现关键突破:融合视觉、触觉、力觉等多维传感器数据,让机器人能像人类一样识别 “把水杯放在手机左侧” 的模糊指令,而非依赖预设代码。中科院自动化所的 Q 系列机器人更通过 “通用人形机器人大工厂” 技术底座,将环境感知、任务拆解、路径规划整合为统一决策流,在复杂工业场景中实现自主作业。
大脑 - 小脑模型的深度融合是另一大亮点。大模型作为 “大脑” 负责语义理解与任务规划,技能模型作为 “小脑” 控制关节运动,这种仿生设计让机器人能在无锡机器人足球赛中实时解析对手动作并调整战术。清华大学 UniAct 框架更构建通用动作空间,使千台异构机器人共用一套控制语言,关节自由度提升 30%,双足行走能耗降低 40%。
技术突破的最终价值在于应用。当前,人形机器人正以 “产业破壁者” 姿态渗透三大核心领域:
汽车制造首当其冲。优必选 Walker S1 机器人已在东风柳汽工厂完成全球首次批量部署,承担安全带检测、油液加注等 13 项工序,单台设备可替代 3 名工人,检测准确率超 99%。在比亚迪工厂,通过 “柔性产线 + 具身 AGV” 模式,产线重构时间从 72 小时压缩至 3 小时,效率提升 24 倍。
物流搬运领域同样掀起变革。长沙某智慧仓库引入具身 AGV 机器人后,分拣效率提升 200%,且能在空闲时段自主完成扫码、贴签等灵巧作业,全生命周期创造经济价值超传统设备 3 倍。银河通用研发的零售场景机器人,更能实现 “拣货 - 打包 - 配送” 全链条无人化,使门店运营成本降低 40%。
电力巡检这类高危场景,人形机器人正成为 “安全守护者”。南方电网云南电科院部署的机器人,可灵活操控特高频检测仪检测配电柜局部放电,同时精准悬挂接地线,降低人工高空作业风险。广东电网研发的电力场景专用机器人,已能自主完成变电站设备巡检、故障排查等任务,预计 2026 年实现规模化应用。
这场技术革命背后,是政策 - 产业 - 资本的三重驱动。北京、上海等地设立千亿级产业基金,长三角、珠三角形成覆盖核心零部件到整机制造的完整产业链,国产谐波减速器、高精度伺服系统等关键部件成本下降 60%。IDC 预测,2025 年工业场景将贡献具身智能超半数营收,远超服务娱乐领域。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正以场景驱动破解技术迭代难题。在极氪 5G 智慧工厂,Walker S1 机器人通过 21 天实训,搬运效率从人工的 20% 提升至 55%,并衍生出多机协同搬运、精密装配等新技能。这种 “数据 - 算法 - 应用” 的正反馈循环,使国产机器人在复杂工况下的泛化成功率提升 70%。
面对未来,中国具备独特优势:完整的制造业生态提供海量应用场景,成熟的供应链体系保障硬件成本可控,政策引导下的 “产学研用” 协同创新机制加速技术转化。正如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徐晓兰所言,我国人形机器人发展水平已跻身全球第一方阵,有望成为继新能源汽车后的又一颠覆性产品。
尽管前景广阔,仍需突破两大瓶颈:一是能源续航,天工 Ultra 机器人完成半程马拉松需更换 4 次电池,固态电池或氢燃料电池突破迫在眉睫;二是跨场景泛化能力,实验室 99% 的识别率在户外可能骤降,需构建跨模态迁移学习框架。
对此,我国正通过标准先行抢占产业话语权。上海近期发布的具身智能产业方案明确,将建立涵盖技术、安全、性能的全链条标准体系,推动人形机器人从 “可用” 迈向 “好用”。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预计 2026 年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将突破 200 亿元,2030 年有望形成万亿级市场。
这场由人形机器人引发的产业变革,本质上是生产力范式的重构。当机器人能像人类一样思考、协作、学习,其影响将远超制造业范畴,渗透至医疗、教育、养老等民生领域。正如科技部释放的信号,中国正以自主创新为笔,在人形机器人这张 “科技白纸” 上绘制属于自己的产业蓝图,为全球提供智能经济时代的 “中国方案”。
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