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银监会、工信部、公安部、网信办四部委联合发布《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和此前的征求意见稿相比,不少规定更为严格,甚至对债务人的借款上限进行了规定。此举似乎标志着监管层对金融创新的态度的审慎。
而在交易场所领域,虽然仍未有具体的监管新规出台,但是商务部以“名单”形式确定一些交易场所、经销商不具备原油经营资质;工商总局联合证监会、银监会、人民银行要求媒体对贵金属和原油、沥青、邮币卡等品种的客户广告进行整改下线,同时,银行系统对交易平台的接入政策也在日趋收紧,这一切,皆令行业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寒意”。这体现出,在互联网金融规制、交易场所清理整顿大背景下,监管层对风险事件频发的状况“很揪心”。
鼓励创新与防控风险:现实监管难题
进入“后金融海啸”时代,以制造业、建筑业为主的我国传统产业正在成本、技术、市场等领域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而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大数据”走进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价格论证、资金融通、信息生成、融资融物为特征的商品金融业务自然获得了各路资本的青睐。这也是近年来各类交易场所如雨后春笋般遍地生长的主要原因。
自2010年算起,以“交易所”、“交易中心”或者“电子商务”为名注册,并投入过运营或试运营的交易场所已超千家,授权服务商或代理机构更是数以万计。大宗商品、股权、文化艺术产权交易以猛虎下山之势在投资市场攻城略地、震撼八方,风头直追传统的证券、期货,并一度呈现取而代之的势头。
但是,行业繁荣的背后,风险事件一直不绝于耳:由于一系列打着“份额化”旗号的文化产权类交易场所存在交易制度的重大缺陷,客户大范围亏损,加之一些地方商品、股权平台也存在违法违规怪象,故在2011年,国务院以“决定”的形式颁发了“38号文”,开始了持续至今的交易场所清理整顿。
然而,在五年后的今天,全国各类交易场所的数量已达千余家,仅大宗商品就有近700个品种上线。在行业的繁荣同时,客户遭遇非交易风险引发的涉诉、信访事件依然不绝于耳。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欠发达省份不顾自身条件,盲目在交易场所数量上向发达省份“看齐”,忽略配套设施、市场空间和人才储备等质量指标,积蓄了大量风险因素。但是,交易场所的金融属性作为各省抢占金融经济的阵地和展示金融创新的窗口,其背后的“创新”意义让各省政府难以割舍,因此,允许创新还是严厉清理,成了监管层“揪心”的问题。
从政策的角度看,“38号文”颁布已有五年,最初仅是针对部分交易场所不经论证、考察交易规则、合作商资质贸然上产品、进行不当营销等行为进行清理、整顿。但是,在互联网金融已经深入人心、颠覆各种业态的今天,如何在保护参与者合法权益与鼓励创新、合理发展间找到平衡点,的确是急需解决的课题。
从整顿的情况看,交易场所的设立,往往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对区域经济、产业的意义也不可小觑,在出现风险状况时贸然关停会带来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各地均倾向于边经营、边创新、边规范的清理整顿思路。
短期效益与长久经营:经营思维需改变
在我国各类交易场所风险事件依旧难以根绝,南方某经济特区两大交易场所因交易争议不断相继停盘或变相停盘已近一年,争议交易商仍然不断涌现,为当地治安维稳和金融管控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现货交易场所盛极一时的东南某省,仅剩下数家交易平台还在运行,也是不可不察的教训。此外,交易场所较为集中的天津、青岛等地因争议频发,当地政府和监管层增加了对交易品种、模式的限制,令一些平台中止或变相中止业务,同样是针对行业不良现象的无奈回应。
以致为监管层造成诸多困扰的当下,我们也应看到,一些可喜的变化正在悄然发生。其中最为突出者,乃是合法合规经营、提供公平、公正、公开的交易场所,回归“现货”并进行适度创新的意识正在逐步成为经营者的共识。另一方面,各地纷纷成立政府监督、国资参与的清算服务机构,建立统一的清算乃至交易争议处理平台已被提上日程。值得庆幸的是,在转型升级、创新驱动成为基本国策的今天,监管层越来越清晰的意识到,创新出现一些问题是可以理解的,落实到大宗商品交易行业上,监管层强调期货手段不等于期货,这让现货交易场所在整顿的黑夜里看到了曙光。笔者预计,监管层的鼓励创新将给交易场所带来春天。
是的,短期行为的“烟火”虽然一时灿烂,带来的后患却难以估量。我们也应看到,一些合法、合规的平台正是因为坚持了“长线经营、稳健发展”的正确思路,历经市场莫测风云和各种风险事件的考验,至今仍安稳屹立,并在占据越来越多的市场空间。
从正反两方面事实的对比,人们不难发现,纠结之下监管层态度的趋严,对行业是个挑战,更是机遇。以“38号文”要求为基础,自查自纠,“照镜子、正衣冠”,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发展更多更佳创新型交易模式、交易品种及服务功能上去,进一步发挥电子现货交易的独有的商业调剂和金融服务等功能,助力传统产业提升整体经营效率,进一步推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这才是广大交易场所立足国情事实,实现长久发展的唯一途径。
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