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曹妃甸片区挂牌仪式在曹妃甸区政务审批服务中心楼前广场举行。
21世纪经济报道在挂牌仪式及随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曹妃甸片区将重点发展国际大宗商品贸易、港航服务、能源储配、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建设东北亚经济合作引领区、临港经济创新示范区,打造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新兴产业集群,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促进环渤海地区的加速崛起。
据悉,曹妃甸片区共33.48平方公里,东至曹妃甸新城绿珠河西岸、青裳河西岸,南至纳潮河北岸线、三号港池岸线,西至新兴产业园区高新大街,北至曹妃甸工业区北边路、曹妃甸新城新港大道。
目前,曹妃甸已建有泊位89个,其中40万吨泊位2个,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集疏大港。2018年,曹妃甸港区完成货物吞吐量3.6亿吨,矿石吞吐量1.25亿吨、煤炭吞吐量1.45亿吨,在全国沿海港口中占据重要位置。
重点打造大宗商品、港航、能储等产业
围绕着功能定位,曹妃甸片区提出了一系列构想。
曹妃甸区委书记孙贵石在揭牌仪式上指出,按照分工,曹妃甸片区重点发展国际大宗商品贸易、港航服务、能源储配交易、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建设东北亚经济合作引领区、临港经济创新示范区。
一是大宗商品贸易。孙贵石介绍,曹妃甸将设立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实施金融制度创新,完善保税和退税政策,发布价格指数,开展矿石、钢铁、煤炭、木材、天然气、粮食、食糖等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建立大宗商品期货保税交割库、跨境交易平台,实施大宗商品交易的地方不是在别处,是在曹妃甸自贸试验区,进一步做大国际贸易,使曹妃甸港成为国际综合贸易大港。
二是能源储配交易。孙贵石指出,曹妃甸将开展成品油和保税燃料油交割、仓储,开展不同税号下保税油品混兑调和;开展LNG储运和交易,成为京津冀地区重要能源供应保障基地。
三是港航服务。发展无船承运业务,加快设立国际船舶备件供船公共平台、设备翻新中心和船舶配件市场,建设多式联运中心、培育航运企业,发展船代、货代和航运交易、金融、保险等,补齐港口+服务业的短板,成为航运物流重要枢纽。
四是高端装备制造。孙贵石介绍,曹妃甸将建设国家进口高端装备再制造产业示范园区,试点数控机床、石油钻采产品等高附加值大型成套设备及关键零部件进口及再制造,大力发展海洋装备、重型装备、智能装备和新能源汽车等装备制造产业,成为中国北方新型临港装备制造基地。
同时,他指出,自贸试验区作为京津产业转移重点区域,随着京津企业搬迁后继续享有原有资质、认证,注册地变更后继续使用原企业名称,可进一步促进各类资源要素的跨区域流动。
他表示,曹妃甸将不断加快京冀曹妃甸、滨唐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强与北京中关村(7.980, 0.00, 0.00%)、天津滨海新区的深度合作创新发展,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产业转移,引进北京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深化京曹人才、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协同,建设发展共同体。大力发展过境旅游,探索研究制定外国旅游团入境便利措施,放宽进境游客管理,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建设与自贸区匹配的治理体系
孙贵石指出,曹妃甸还将在“为国家试制度”上做出新的曹妃甸贡献。
一是在政府范畴内进行制度改革和流程再造,探索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路径、新模式,建设与自贸试验区匹配的包容审慎开放型的政府治理体系。
二是在国际大宗商品交易、港航服务、能源储配交易、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培育发展方面进行政策创新和有益探索,构建以自贸试验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
其重点是,先行先试涉及国家事权的第一批省级政策创新清单83项,涉及地方事权的第二批市区政策创新清单30项。其中包括全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现“一口受理”“两验终验”,推进“函证结合”“容缺后补”等改革;探索实施投资项目先建后验管理新模式;对环境影响小、环境风险不高的建设项目探索推行环境影响评价承诺备案制,建设项目环境许可、现场勘察,实施同类豁免或简化模式;支持外商独资设立经营性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机构。
孙贵石指出,将支持曹妃甸开展平行进口汽车试点;支持曹妃甸片区建设国际海运快件监管中心;依托现有交易场所,依法合规开展矿石、钢铁、煤炭、木材、天然气、粮食、食糖等大宗商品现货交易;支持建立大宗商品期货保税交割仓库、跨境交易平台;支持开展矿石混配业务,完善仓储、分销、加工及配送体系。
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