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花钱大战,2027年价格战快要爆发了?
近段时间科技圈热闹得很,几大巨头在AI领域砸的钱简直没停过,那气势跟互联网泡沫那会儿有一拼。美股的科技大佬们在AI基础设施上投得狠,银美和摩根士丹利一研究,才发现这里面藏了不少鲜为人知的秘密,说不定到了2027年,云服务的价格大战就要火起来了!
摩根士丹利最新报告指出,亚马逊、谷歌等五大科技大佬到2027年资本开支占营收的比重可能飙升到26%,差不多赶上当年互联网泡沫最高的32%。它们通过融资租赁等表外手段加快数据中心扩建,结果实打实的投资规模被低估了不少。像微软和甲骨文用了融资租赁后,资本密集度显著上涨,现在未来的租赁承诺金额已经突破了3350亿美元。
推动这波AI热潮的关键动力,非那些庞大的资本投入莫属,也就是大家常说的Capex。微软、亚马逊、谷歌这些云计算霸主,简直就像拼命三郎一样,往服务器升级、数据中心搭建和GPU采购里倾泻数百亿资金,顺带着让光模块等产业链上下游也赚得盆满钵满。
企业的投资方向明显偏了个侧儿,资金纷纷往软件开发和信息处理这种高科技领域扑去,反倒把传统的运输和工业设备冷落得没影儿。这股资金浪潮冲劲十足,连分析师都给整懵了,本来对云服务商资本开支的预测严重低估,事后才急忙把数字往上调,甚至加码到千亿美元级别。
引擎声音轰隆得有多响,它背后的压力就有多沉,市场里关于AI价值的拉锯打得火热劲儿一落千丈,大家的态度也从热情高涨渐渐转得小心翼翼。高盛分析师Ryan Hammond倒是甩了个极端悲观的预测:要是AI投资热情降回2022年那档子水平,标普500指数很可能会掉头滑落个15%到20%。
这股紧张劲儿可不是无的放矢,大家都揪心着,这波投资热潮会不会到2026年后就戛然而止?投进去的钱,啥时候才能真正变成盘中钞票?
说到这,牌桌上也有铁杆乐观派撑着。摩根大通就挺看好,觉得AI资本投入远远没到头,估计到2026年这波劲头还能保持20%的涨幅,2027年说不定还更猛。他们这信心牢靠,主要靠几个底子:云服务商现金流那叫一个充裕,钱不成问题。AI实验室和主权财富基金这些新玩家正火急火燎地入场。消费级的AI市场前途光明。再加上中国资本后头还有可能继续发力。
摩根士丹利给咱们勾勒出一副特别吸引人的画面。他们估计,AI应用每年能带来大约9200亿美元的净经济效益,这数字,放眼2026年标普500所有公司税前利润,总额的28%那可真不少!换算成市场价值,增量可能会飙升到13万亿到16万亿美元。说白了,这简直是天平上最亮眼,却又看似最难碰到的“黄金砝码”。
他们还把AI创造价值给划分了两拨儿:一拨是那种软件系统型的“代理AI”,年贡献大概有4900亿美元;另一拨是实体机器人那类“嵌入式AI”,贡献也有4300亿美元。就这些庞然大物似的数字,简直给市场带来了满满的动力和想象空间。
问题是,这从蓝图变成现实到底咋整?眼下,AI的价值流程被明明白白分成四步:起点是像英伟达这样的算力硬件,然后是基础设施搭建,接着走向应用层的赚钱环节,最后目标是推动整个社会生产效率的飞跃。
让人挠头的是,眼下市场的动力还卡在前面两个烧钱的“硬投入”环节。说到第三步,也就是大家最在意的商业变现,动作倒是慢吞吞的。这正中投资人顾虑的点,也是让局势难以稳定的主因。
话说回来,尝试已经悄悄展开了。微软、谷歌、Adobe这些大牌都在拼命把AI塞进广告、SaaS等业务里,想赶紧把技术优势换成钞票。可市场这耐心可没那么多,大家眼睛悄悄地从动听的“AI故事”,开始盯上了冰冷的“AI赚钱”。
更有意思的是,AI这把“砝码”的分量在各个行业间落差挺大的。摩根士丹利的研究表明,像消费品、零售、运输这些领域,借助AI节约的成本潜力甚至能顶得上它们税前利润的好几倍。反倒是技术硬件、半导体这些看似和AI亲密无间的行业,实际享受到的效率提升并不算太明显。工业板块反倒被看成是“被低估的结构性赢家”。换句话说,未来投钱得用点心眼,瞄准那些真能被AI撑起来的板块儿才行。
想让这天平长时间保持稳当,关键的“支点”在于AI能不能掀起一场深刻的社会生产力革命。这可不是简单的资本市场问题,而是直接关系到就业结构和产业形态的根本转型。很多人担心,AI会抢了自己的饭碗。微软依靠BingCopilot的数据分析倒给出了另一种有意思的看法:AI对脑力劳动密集的岗位冲击最大,对体力活儿的影响则相对较轻。听着挺吓人的,不过,历史老是翻来覆去地上演着类似的戏码。
想当年计算机刚开始普及时,打字员、接线员这些职位纷纷消失,但程序员、数据分析师等新职位又纷纷冒了出来。这事儿过去的经验早已经告诉咱们了:技术革命在淘汰旧岗位的同时,往往会催生更多新的职位。所以说,AI更大概率是帮着缓解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而不是大面积带来失业的风暴。它,更像是社会上的一个“稳压器”,不是“破坏者”。
生产力的核心重心悄悄地发生了变化。眼下,高科技产业在美国制造业总产值中只占3%,听起来不算多。但有一点很关键,就是新工厂的投资方向明显转变,资金不断涌向高端制造领域。这说明产业基础正像蜗牛一样慢悠悠、却坚实地,从传统工业向高科技制造业转移。
咱们再回到市场层面,瞅瞅这个“支点”是不是着实稳当。眼下,科技大佬们的平均市盈率大概在28倍上下。这个数字算高吗?放到历史里一比就清楚了。2021年那阵子,市盈率飙到40倍。2000年互联网泡沫顶峰时,简直疯了,暴涨到50倍。而且,眼下债券收益率比那两回儿都优惠,显然更撑得住科技股的估值。
眼下市场虽说短时间内满是焦虑和争议,可放在更长远的眼光里看,这个“支点”倒还算扎实,离泡沫爆炸还差得远呢。AI这把“价值天平”正摇得不轻,折腾着。咱们市场正经历一场关键的认知变革,甭管以前咋样,现在得从“给故事买单”转变成“给业绩买单”了。至于最终平衡点在哪儿,要看企业能不能把那些沉甸甸、成本高昂的资本,给转化成轻巧且优质的持续收益。
正如有网友说的,AI不是万能钥匙,也甭指望它能一夜暴富。它就是个新工具,能不能真搞出生产力的大变革,这才是它值不值钱的关键啊。
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