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搜索:
认证查询:
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焦点资讯 >
当好“试验田”,放大人工智能的“头雁效应”
当前,人工智能正掀起各行业各领域研究讨论、融合应用的新潮流,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各行业各领域渗透赋能。8月2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强调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重塑人类生产生活范式,促进生产力革命性跃迁和生产关系深层次变革,加快形成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新形态。
人工智能跨越式发展离不开平台载体的有力支撑以及政策、技术、营商环境等的充分赋能。自贸试验区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具备融合新事物、开展先行先试的先天优势,尤其是多年来积累的改革内力、创新活力、开放潜力和发展驱动力,可为人工智能激发新动能、集聚新优势、充分放大溢出带动“头雁效应”奠定坚实基础。
为人工智能发展积累先发优势
自2013年9月首个上海自贸试验区设立到2023年11月新疆自贸试验区揭牌,全国已建设运行22个自贸试验区。10多年来,各自贸试验区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聚力推动制度型开放、深层次创新,着力打造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为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积累了先发优势。
一是产业集群集聚。自贸试验区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产生“虹吸”效应。上海自贸试验区设立后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超5000家,企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4.5%;北京自贸试验区通过海关“两验一评”等监管创新推动2024年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增长9.7%;山东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助力济南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400亿元。
二是准入门槛降低。自贸试验区创新采用负面清单投资管理制度,自上海自贸试验区发布全国首张负面清单至今先后经过7次精简,从190条缩减到27条,制造业领域外商投资限制清零,服务业开放持续扩大,为国内企业与国际顶尖人工智能企业和研究机构合作、促进国际技术交流、外资项目进驻创造有利条件。
三是创新氛围浓厚。自贸试验区应创新而生,国家级实验室等硬件设施完备,各领域高端人才集聚,有力推动创新创业和技术转移转化。截至目前,在国家层面累计复制推广创新成果349项,其中与智能化、信息化直接相关的70余项,占比20%以上。
依托良好的“软”“硬”件条件,各自贸试验区在人工智能领域开展了诸多探索与实践。在核心技术突破上,上海自贸试验区企业成功研制出全球首款商用深度学习处理器“寒武纪”1A,打破国外垄断;深圳前海自贸片区腾讯优图实验室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领域取得多项国际领先成果。在赋能传统产业上,天津自贸试验区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港口自动化运营;广州南沙自贸片区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疾病诊断和治疗,提高诊断准确率,降低医疗成本。在平台支撑上,成都高新自贸片区搭建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等平台,构建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山东济南自贸片区建成16个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资源共享;杭州自贸片区聚焦人工智能、网络信息、量子计算等领域,集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海南自贸港探索数据跨境流动安全管理和开放利用,为人工智能产业培育壮大提供数据支撑等等。
主要面临三方面挑战
当前,自贸试验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仍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
一是核心竞争力需要提升。主要体现在基础算力、高端芯片、高层次人才不足。人工智能实际应用中存在延迟、中断率高等情况;高性能GPU(图形处理器)和人工智能专用芯片对进口依赖性高;此外,在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核心技术领域,顶尖人才、复合型人才仍然稀缺。
二是产业协同度有待加强。目前自贸试验区跨区域联动多停留在创新复制推广、畅通政务服务等阶段,在对人才、产业基础等要求更高的人工智能领域协同联动明显不足;此外,自贸试验区内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人工智能企业产学研深度合作不够,不利于创新成果转移转化。
三是创新“防火墙”亟须筑牢。自贸试验区注重制度创新,但人工智能领域创新需要大量数据支撑,而数据的开放共享与隐私保护、数据安全等形成矛盾;而且人工智能技术突破对原有技术标准、监管模式提出新要求,如何在创新中寻求平衡需引起高度关注。
充分发挥“试验田”优势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挑战,自贸试验区应发挥“试验田”优势,在人工智能发展上走在前、当先锋。
一是发挥先行先试优势率先开展人工智能领域新探索。在前沿理论研用上先行先试,率先推进人工智能前沿方法、工具、系统研究,立足需要创新制定支撑人工智能变革性突破的政策措施,对于先行探索的机构、企业、人员同等适用自贸试验区容错纠错机制。在数据开放共享上先行先试,探索数据分类分级管理,界定数据共享、使用的权限和边界,确保各类数据“管得住、用得好”。在国家、省市试点上先行先试,主动承担人工智能领域各类示范、试点、试验等,率先复制推广国外先进模式、经验做法,成熟后在全国推广应用。
二是发挥产业集聚优势促进人工智能产业链拓展提升。将自贸创新链与人工智能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提升龙头企业与产业链、供应链前后端企业的黏性,串联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企业,培强从芯片设计到行业应用的完整人工智能产业链体系。加强自贸试验区间协同联动,加快产学研用跨区域合作,促进产业链互补、编织产业链网络,提升整体竞争力的同时避免同质化竞争。
三是发挥平台载体优势提速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在常规场景应用上,率先推动人工智能融入生产性服务业,带动提升交通运输、现代物流等行业整体效率;推动人工智能融入社区、医疗、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让算法算力改变生活。在新场景应用上,依托自贸试验区资源禀赋和特色化创新,提升AI智能、感知、认知等交叉混合应用能力,着力打造政府治理、社会民生、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等领域人工智能新场景,提升智慧城市、智慧生产、智慧生活水平。
四是发挥开放前沿优势促进人工智能跃升能级。依托自贸试验区主动对接RCEP协定等国际前沿经贸规则和广阔市场,推动在智能制造、跨境数据流动、离岸贸易、跨境服务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与国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实验室和人才培养基地,联合开展“卡脖子”核心技术攻关;通过举办国际会议、展览和赛事等,促进人工智能技术、项目与全球产业链衔接。发挥自贸试验区在人工智能规则互认、场景互拓、生态共建等方面的优势,着力打造“政策-技术-产业-人才”四位一体国际合作生态,通过持续的制度创新与开放协作,建设全球人工智能合作的“超级节点”,让“自贸+AI”实现“1+1>2”的聚合效应。
(作者单位:山东工商学院)
战略

合作


中国人工智能专家信息网 技术支持:众委股份

电话:010-68200063 E-mail:247312644@qq.com

京ICP备2024066933号-3

close X
clos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