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的开展,再次将数字时代的安全课题置于聚光灯下。当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浪潮奔涌而至,我们在享受其红利的同时,也必须直面其伴生的新风险——AI换脸欺诈的逼真度令人咋舌,大规模数据泄露事件触目惊心。应对这些新型威胁,不能再固守传统思路,必须构建起动态、智能、协同的新一代安全防护体系。
技术迭代是防范风险的“硬核武器”。面对AI赋能的新型攻击,我们同样需要善用人工智能这把“利剑”。例如,利用深度学习和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可以有效识别和拦截换脸欺诈;通过部署智能化的数据加密、脱敏和异常流量监测系统,能极大提升对数据泄露的预警和封堵能力。安全技术必须与恶意技术赛跑,实现从静态边界防护到动态主动防御的升级。
然而,再先进的技术也非万能。真正的安全底座,建立在“人”的警觉性与制度约束之上。许多安全事件源于内部管理疏漏或个人防范意识薄弱。因此,在强化技术“盾牌”的同时,必须持续提升全民网络安全素养,让“验证身份多渠道、敏感信息不轻信”成为社会共识。企业需严格内控,落实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国家层面则应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明确数据权责,对违法行为形成强大震慑。
网络安全是永恒的攻防战,没有一劳永逸的终点。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唯有坚持技术攻坚与人文培育并重,推动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方能织密防护网,让科技真正造福于民,为数字中国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安全基石。
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