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对中国消费者来说早已不是新鲜事物,它遍布在方方面面,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成为网络上国外网友羡慕的“中国特产”之一。横向数据比较发现,中国电商的渗透率已达17.2%,遥遥领先,美国、英国在15%以内,日本为5.7%,而印度、俄罗斯、马来西亚等地尚不足5%。
全球范围内,随着互联网行业的高速发展、消费者网购习惯的养成,网络渗透率也在逐年提高。而在这一全球化电商渗透率提高的浪潮中,中国电商产业也正进行着某种程度上的输出。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已由2010年的1.3万亿增长至2016年的6.7万亿,预计在2016年至2020年期间将保持20.1%的复合增长率。其中,出口电商交易额预计将在2020年达到9万亿,占跨境电商总交易规模的75%左右。
究其背后的原因,中国电商产业在发展中积累的经验、快速的反应体系、强大的中国制造的支持,以及仓储物流、在线支付等配套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为跨境电商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外贸整体增速放缓、国内产能过剩突出的宏观环境下,跨境电商已成为当前落实“一带一路”战略规划、驱动我国外贸增长、扩大出口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是国家政策支持的方向。近年来相关的政策红利不断,从2012年的“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取代传统“先报检后报关”模式,到2014年“清单核放、汇总申报”,再到2015年启动“单一窗口”平台。政策的催化,为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助力。
行业的快速发展中也存在着各种问题,例如,净利润率较低,存货积压风险较大等。这固然有其行业本身的原因,但在产业发展初期,能够借鉴国内电商发展之道,平衡好规模和品牌、拥有健康的财务指标的产业标的有望享受这一轮行业红利,并在红利期过后继续获得长足的发展。这其中所蕴含的投资机会也值得关注。
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