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侧面》周刊网站3月27日刊登题为《印度缘何难成人工智能领域领导者?》的文章,作者是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研究所印度洋地区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伊万·谢德罗夫。全文摘编如下:
印度总理莫迪在诸多国际场合都把印度定位为未来的人工智能强国。执政的印度人民党将“人工智能技术主权”写入竞选纲领,视其为印度走向伟大的必经阶梯。
蓝图虽美,但现实如何?
2024年初,印度启动了一项名为“印度人工智能使命”的计划,为期五年,预算为12亿美元。其中一部分资金用于向英伟达、超威半导体、英特尔等公司采购1.87万个图形处理器。其余资金用于扶持研究平台,如打造集实验室与孵化器功能于一体的“卓越中心”,并配套开发数据共享平台,以降低人工智能研发成本。
但现在印度各界普遍认为,这个技术发展方案并没有考虑到印度的现实情况,失控的人工智能发展恐引发“网络殖民主义”。具体来说,印度是一个多语言国家,有23种官方语言、122种主要方言和1599种其他语言、方言,但现有语言模型难以覆盖这么多种语言,因为缺乏优质的训练语料和足够的处理算力,可能导致方言使用者的数字权益受到侵害。尽管本土开发者正加紧研发使用区域语言的聊天机器人,但地方政要和业内人士仍然批评中央政府政策失焦。
为平息争议,政府开始着手制订人工智能伦理准则。印度社会的复杂程度远超西方国家,不同种姓、民族、宗教群体交织共生,任何算法偏差都可能引发现实生活中的暴力冲突。
投资规模也暴露了印度与主要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2025年,上述国家计划仅能获得2.4亿美元拨款,远远落后于美国和中国。私营资本投入差距更大,大约仅为美国的2%。
全球在人工智能领域已展开资本竞赛。反观印度,资金短缺导致创新乏力,全球人工智能专利占比不足0.5%,主要创新技术大多出自在印设立研发中心的美国企业。本土初创企业生存维艰,在与西方大公司的竞争中大多难以“长大成人”,最终或专注于区域市场,开发小众产品(如方言人工智能),或沦为美国公司的IT外包商。
印度的主要竞争优势在于人力资本。上世纪90年代的经济自由化政策催生出新一代IT人才,而英语优势又助其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一席之地。印度人口很年轻,平均年龄低于35岁。多数人亲身经历了经济自由化、数字化浪潮。但印度本已劳动力过剩,如果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不受控制,可能导致大批中低技能工人下岗,进而引发社会危机。
基础设施的短板始终存在。独立后的印度着力消除英国殖民统治导致的工农业结构性失衡现象,重点解决温饱、贫困问题,主要发展能源和农业。高科技产业只能聚焦于航天、军工、核能领域。到了上世纪70年代,印度终于建立起相对完备的工业基础,但半导体产业仍严重依赖进口元件。80年代放宽许可限制后,印度半导体产业似乎腾飞在即,但很快又遭遇不测。1989年的一场大火让刚刚成立不久的一家国营半导体生产企业化为灰烬。数年后,印度开始经济自由化改革,市场上充斥着低价的外国电子产品,本土电子制造业最终走向凋零。
当前,印度政府重建半导体产业或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国人工智能系统的愿景仍然停留于纸面。半导体企业主要集中于技术难度相对较低的封装测试环节,而人工智能研发进度则取决于外部经济因素。利用外部资源几乎仍然是唯一选择,而打破这种惯性将极其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