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产业,创新成果将飞速出现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4)》,我国初步构建了较为全面的人工智能产业体系,相关企业超过4500家,核心产业规模已接近6000亿元人民币,产业链覆盖芯片、算法、数据、平台、应用等上下游关键环节。
DeepSeek面市以来,长沙众多企业立即接入,给企业发展赋能。
圣湘生物这方面动作尤其快。2月12日,圣湘生物数智测序系统正式接入DeepSeek,全面应用于病原测序解决方案,引领AI医疗加速落地,充分展示了圣湘速度和全面拥抱AI的信心,同时也对专业人才提出了新要求。
不久前,圣湘生物发布AI产品应用经理、 Android系统工程师等人工智能岗位招募令。其中明确AI产品应用经理“负责AI 产品规划、设计和落地,包括需求分析、产品定位、需求文档输出、外部解决方案选型和交互设计等。”
数据显示,该公司2024年1至12月营业总收入为14.9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8.60%。
“圣湘生物正全力以赴征战生命科技新大陆,开辟生命科技新蓝海,以AI赋能数智化转型,拥抱生命科技产业‘奇点’时刻和全面繁荣。”公司董事长戴立忠认为,有了AI赋能,医疗行业功力、效率倍增,新技术新产品将飞速出现,“我国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丰富的应用场景,在人才聚集和创新活力的加持下,抓紧AI赋能的宝贵机遇,就能打造出一批世界一流生命科技企业。”
多方支持,人才引进加快“良性循环”
为保证招揽效果,各企业纷纷使出“绝招”。
中联重科、中科云谷不久前联合发布向全球招聘算法工程师、机器人系统工程师的招募令时,明确年收入20万元至35万元,而博士面议;其他激励政策包括年终奖金、科研提成、项目奖励等。
又如三诺生物公布了从入职到购房、结婚、生育等一系列福利;而拓维信息为保证应聘人才与企业沟通无障碍,直接公布了董事长电子邮箱。
也有的企业在招聘中,根据人工智能高端人才紧缺的实际情况,提出“人才柔性流动”方案,即在不改变人才与其原单位隶属关系的前提下,经过协商,双向选择,来去自由,将人才以“长租短借”等灵活方式共享,以最大限度地利用人才价值,实现“智力流动”。
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阵地的各园区也为企业引才提供大力支持。
例如望城经开区在年初的经济工作会议上已明确,实施人才集聚“11222”目标工程(即园区三年内引进100名高层次产业领军人才,100名柔性专家教授人才、200名博士、2000名硕士以及20000名高校毕业生、优秀工程师和技能人才)构建人才链支撑体系,真金白银、真心实意吸引更多人才到园区创业就业;同时特别提出创新柔性引才方式,导入更多高校院所专家资源入驻,形成“人才驻企—技术破题—产业增效”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