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行业狂奔一年,在众多热闹面前,国内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到底走到哪一步了?投资界对它的布局,是基于一级市场的培育视角吗?对科技投资进行坚定布局的景顺长城基金,近期围绕世界机器人大会进行了两场关于投资者届视角的对话。
加速迭代的奇点是否临近?
今年人形机器人的爆火,首先体现在参展的机器人数量上,在刚刚闭幕的2024年世界机器人大会现场,参展商展出的人形机器人数量较去年直接翻倍。其次是机器人的综合能力明显提升,行走展示成为标配。这种直观上人形机器人的展示,让所有参与者都对未来生活是否很快迎来人形机器人充满想象。
孟棋作为景顺长城科技(18.000, 0.33, 1.87%)军团的基金经理,出现在今年的世界机器人大会现场,近距离去观察人形机器人加速迭代的奇点是否临近。他将当前人形机器人的技术定义在元年,未来主要依赖于AI的突破,使机器人能够听懂人类语言,进行逻辑思考,进而执行任务。
从最直观的应用场景来看,人形机器人可以简单分为工业生产、商业场合以及家居机器人。家居机器人是最值得期待的应用场景,也可能是机器人发展最能被大众所感知的终极模式。逛完展会,孟棋表示,人形机器人发展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确,板块的置信度越来越高。虽然产业仍处在0到1的阶段,人形机器人走进日常生活仍需时日,但未来如果成本可以进一步下降,它势必能够走进千家万户,市场空间将不可估量。
事实上,人形机器迎来快速发展,背后离不开AI模型出现突破。在AI出现之前,机器人更多是一个没有大脑的机械臂,但近两年AI模型出现突破后,人形机器人得到急速发展。从AI技术发展来看,最具有确定性的落脚点来自于智能驾驶和机器人,目前国内外巨头也普遍认可将AI用于人形机器人是AI发展的终极格局,这个产业趋势已经越来越明确。
泛用性背后的趋势性机会
在今年世界机器人大会开幕当天,景顺长城就推出了行业首场针对今年机器人大会的直播,机器人ETF、芯片50ETF基金经理张晓南进行了前瞻性分析。
虽然都是机器人产业,但因产业链规模庞大,最为大众所感知的是人形机器人。在张晓南看来,这正体现了人形机器人最大的优势——泛用性。以工厂生产线为例,用工业机器人来生产,整个工厂的流水线都需要重新设计,而人形机器人可以在不改变现有工厂的前提下投入生产。
由此,人形机器人的市场空间要远远大于工业机器人等专用机器人。庞大的出货量可以进一步压低个体总成本,让更多的人参与购买,以此形成良性循环。大出货量还可以反哺机器人模型的迭代,这就如同现在汽车的智能驾驶,需要不断地将行驶数据让智驾程序迭代,以期更加完善。
对于投资而言,目前的人形机器人还处于刚起步的阶段,各厂商之间尚未形成明显差距,单个机器人的售价高企且运动姿态依然僵硬,似乎投资的价值并不高。但张晓南看到的是,这些现实说明人形机器人上的各类硬件需要通过技术更新和大规模量产来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也需要机器人的大小脑即控制算法,通过迭代变得更加成熟,能够应用到更多场景,使机器人的控制更加拟人。当人形机器人的动作协调性以及运动速度进化到与普通人类相似时,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就可以大批量替代人工。
张晓南介绍,正因为机器人目前的“笨拙性”,市场给予的估值是按照公司主业进行评估,很多上市公司的价格并没有体现出它的科技估值,当前这个领域的估值偏低。不过,他也提到,人形机器人赛道更应该关注的是长期逻辑是否正确:一方面人形机器人替代人力的逻辑难以被证伪,另一方面机器人自身的能力在快速进化迭代,逢低入场不失为一种选择。但也要考虑到风险,例如人形机器人落地难度大,国内供应商进入供应链不及预期等。
科技投资如何落脚?
孟棋和张晓南对科技产业的兴趣与兴奋,背后是景顺长城坚定地将科技投资作为一条难免坎坷但前景光明的道路在探索。
科技投资,极易成为概念投资的代名词,难度之大可见一斑。孟棋认为创新产业(64.770, -0.19, -0.29%)链的变化速度极快,难度很大,需要公司有很强的的专注度和执行力去打造产品力,但作为科技成长基金经理,他有一个基本原则,对于新生事物的态度一定要先拥抱,再怀疑。
机器人产业有着极具想象力的前景,或许随着成本的进一步下降、产品的升级迭代,机器人有望走进千家万户,带来巨大的投资机遇。但它的发展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波动和质疑始终相伴,投资需要尊重产业周期、尊重价值原则,谨慎客观地看遴选公司。
在科技企业从0到1的阶段,大家比较一致性的判断是前景很好空间很大,但不确定性非常高,极易成为概念炒作的接棒者。为了避免这种局面,主攻成长投资的孟棋兼顾绝对收益的理念,他通过公司和产业周期、估值以及宏观环境等层面的把控,力争降低回撤和波动。
如果对科技投资确实感兴趣,想以更早的视角投资未来,景顺长城基金是不可错过的一家公司。他们历来重视科技领域投研建设,近些年通过内部培养加外部引进的方式,将对科技成长有见解、有兴趣、有资源禀赋一批基金经理以及科技产业研究员组成了一支实力强劲的科技投资军团,他们各自有擅长的科技领域,且大多经历过牛熊更迭的考验,投资框架日益完善,擅长在变化中找到时代发展的主线,目标指向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配置需求,管理的相关基金亦取得了不错的中长期业绩。
除了做好业绩之外,针对科技产业热点要点事件,科技团队持续输出科技军团的最新洞察。这里面有市场逐渐熟悉的一年一度科技洞察报告,也有一月一更新的科技热门话题直播,还有日常科技板块的投研观点等等,在业内逐渐形成了很强的品牌效应。
(转自:我是基民)
机构